在玉米(2322, 4.00, 0.17%)地里养鸡,您听说过吗?在汶上县次丘镇河里村芦花鸡放养基地,金秋农牧科技公司的董事长贾正国在玉米地里养起了芦花鸡,利用生物链实现了绿色养殖,实现了科学、环保、生态,效益又好。
笔者在放养基地看到,5000多只芦花鸡全部散养在50多亩玉米地里。“玉米地里养鸡可以说是一举多得,鸡在玉米地里吃杂草、虫子,既节省了饲料,又省去了给玉米除草、捉虫;鸡粪可以肥田,一亩地还能省200多元的化肥钱;散养的鸡肉质好、营养高,再加上汶上芦花鸡的优良品质,价格是普通肉鸡的四倍多,市场欢迎,效益好!”贾正国说。笔者了解到,由于是玉米地里散养,省了不少事,每天也就是加些水,加些料,饲养的5000多只鸡,一个人就能忙过来。
今年7月份,贾正国开始试着在玉米地里放养芦花鸡,在玉米地中间建起了鸡舍,并在四周拉上2.2米高的丝网,以防鸡群外逃。在玉米长到1.2米以上时,放进50-60日龄的芦花鸡半成鸡,由于田间环境好,通风透光,芦花鸡的成活率高,不易得病。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只需按时给鸡更换饮水,基本上不占用太多时间,省工又省力。另外,因芦花鸡野性十足,觅食能力强,田间的害虫和杂草等成了芦花鸡的美食,这样一来玉米地也不需打药、除虫、除草,二来,减少了打药的开支,又不污染粮食,并且节约了饲料,降低了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据了解,每亩玉米地可放养100-300只左右,鸡在生长期间可产鸡粪便500公斤,这种“农田养殖”模式,形成了“农业——牧草——畜禽”生态循环链,既节约了资源,又使芦花鸡肉质更佳。谈起农田养鸡的体会,贾正国不禁感慨:“我们把传统放养模式引入现代养殖理念,这种生态循环养殖带来的是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仅芦花鸡养殖一项就使农田实现每亩年增收10000多元。”
本报济南讯 (记者陈建志 通讯员张琮 韩宗福)鲁棉研24号创造了亩产皮棉177公斤的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单产新纪录!这是10月29日从山东省农科院传出的好消息。
鲁棉研24号是山东省农科院棉花(18685, 115.00, 0.62%)研究中心李汝忠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继鲁棉研15号之后选育的又一个表现突出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高抗棉铃虫、适应性广等显著特点,2005年通过了国家审定,多年来一直是山东省推介的主推品种,也是近年来农业部棉花高产创建山东省首选杂交棉品种之一。该品种早熟性好、开花结铃集中,深受广大棉农欢迎,尤其适合鲁西南棉区蒜棉套作种植模式。
由国内棉花育种与推广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高产创建验收委员会,日前对金乡县化雨镇的鲁棉研24号高产攻关核心田和高产示范田进行了实地测产验收。经专家现场测定,100亩蒜套鲁棉研24号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皮棉149.5公斤。其中,化雨镇周花楼村的10亩蒜套棉高产攻关核心田平均亩产皮棉达到177.0公斤,打破了2004年鲁棉研15号在江苏省建湖县创造的亩产皮棉175.4公斤的高产纪录。
鲁棉研良种再创高产纪录 亩产皮棉177公斤
咨询热线:18863576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