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杨绍品在10月29日召开的全国农垦系统加快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现场交流会上表示,推进农垦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是实现“六个率先”: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率先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率先实现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率先实现农业信息化、率先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者职业化、率先实现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化。
其中,提升农业综合(行情 专区)生产能力、创新完善经营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适用技术先行先试、提升农产品(行情 股吧 买卖点)质量安全水平等举措将为实现“六个率先”打好前站。
“包袱”逐渐成“红利”
在2012年的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农垦小康社会”被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垦系统重要的目标任务。
农垦系统在改革中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集约化经营以及盘活农村资源等举措,使农村发展的“包袱”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输送者。近年来,农垦积极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建设低碳节约型生态农业,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秸秆机械(行情 专区)化还田和综合利用、生物防虫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展循环经济,有效节约水、肥的使用,减少污染排放。
2012年,全国农垦粮食亩产476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0多公斤,以占不到全国4.3%的耕地面积生产全国近6%的粮食产量。
但是,在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农业承载的任务更加繁重,支撑农业发展的资源已经绷得很紧。“农民收入增长需要在价格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要靠农业现代化。”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看来,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已更加突出,必须依靠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任务更重,资源更紧缺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张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伴随这一过程,生产要素也将发生变化,农村人口向城市加速转移,农村耕地大量减少,城市土地不断扩大。
杨绍品也坦言,当前,农业物质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用明显递减,建立在资源过度开发、物质要素超强投入基础之上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打造“升级版”农垦职工家庭农场,培育壮大专业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公司制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适用技术先行先试,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
“只有实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的佳配置,才能为推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升土地的生产率,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奠定有利的基础。”张琦认为,应通过农村土地改革、经营制度创新和培养新的经营主体等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深化改革。
杨绍品同时指出,率先实现农垦农业现代化,还面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科技创新应用能力和劳动者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垦区间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
垦区带动城镇化的有益探索
除了在积极转变传统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尝试,很多地方开始充分利用农场现有基础设施,推动共享、共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资源,积极探索垦区带动农村城镇化的新途径,创造了不少新型城镇化的样板。
以江西农垦系统为例,其系统内的155个垦殖场已经全部制定了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付诸实施,其中90%以上垦殖场已经建立起了功能较为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垦区城镇化率达到61.8%,比江西省平均水平还高出14.3个百分点。
张琦认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党国英对本报记者表示,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营规模,降低农产品成本,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并带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
咨询热线:18863576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