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与提高农业生产力”研讨会。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唐盛尧副司长和OECD特别参赞卡梅尔·希尔女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双方表示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和世界共同需要应对的问题。在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农业承载的任务更加繁重,支撑农业发展的资源已经绷得很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突出,必须依靠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加强中方和OECD在政策研讨方面的沟通,对一些热点农业政策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借鉴经验、分享成果。
在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演变部分的讨论中,农业部政法司张红宇司长指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四化”的同步发展、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现代农业建设必须 “发展与改革两手抓、支持与保护并重”,以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农业产业政策的出发点,综合使用价格政策、补贴政策和金融保险政策等保障供给;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营制度创新和培养新的经营主体等创新农业体制机制,深化改革。
农业部贸易促进中心倪洪兴主任在题为“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主题发言中强调,中国农业农村的本质特征,即中国农业主体是生计型农业,以粮食安全为核心的农业。农业承担着大量社会功能,决定了中国农业支持具有生计型、补偿性和非贸易扭曲的特性。中国“财政支农”政策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把“三农”支持政策等同于WTO农业支持政策,将高估中国的农业国内支持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用于“三农”的财政支出不断增长,但相对于中国农业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农业多功能性和社会贡献以及消除二元结构的需要来说,目前中国对“三农”的支持水平仍然很低。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内农业支持,不仅对确保开放条件下中国农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十分重要。
OECD的高级经济师安德鲁克·克维钦斯基指出,根据OECD基于统一的国际市场价格作为衡量标准,中国国内支持水平在提高并已接近OECD的平均水平。低收购价不断上升和玉米、棉花等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是导致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人民币升值、宏观经济走势、关税政策等都对农业支持水平产生影响。国务院研究中心程国强秘书长认为,今后中国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仍是确保粮食安全,但要适当调整粮食安全的战略边界,要根据不同大宗农产品的需求结构、特点和趋势,以及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确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自给率目标和合理的大宗农产品产业结构。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供给能力,同时通过全球配置和合理的储备保障粮食安全。
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部分的讨论中,农业部科教司崔江浩副处长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创新,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1年一号文件也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主要内容。农业部门目前正着力推动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实施好农业创新计划;二是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三是培养职业农民。南京农业大学钟甫宁教授认为,由于人口变迁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今后的农业科技创新不能再不顾成本地追求高产,应当更加关注节约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来自先正达、孟山都、诺维信、拜耳、巴斯夫等著名涉农跨国公司的代表从各自企业发展的角度,对如何加强农业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发表了具有实践意义的观点。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相关部委、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科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国家驻华使馆农业官员、中外著名涉农公司和行业协会管理人员等100多名代表。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农业支持政策和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和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点,同时为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咨询热线:18863576800
|